中英《天天天言—秋》

 

中文书名 天天天言—秋
英文书名 Day by day with the Bible:Autumn
作者 卢蔼敦 (Edgerton C. Long)
译者 尹妙珍
分类 中英 20 20 20 25 秋
Publisher 加拿大:福音证主协会,2004年11月初版
Description 199 pages, 144*210mm
Language 繁体-英文
ISBN 1-894-34440-5

内容简介:

《天天天言》共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册。是卢蔼敦牧师以浅白的英文写成的灵修日志。 他把自己过往的讲章重新整理,编成一套四册的灵修小品,让每位虔读圣言的信徒天天更认识主,天 天更渴慕主,并依靠圣灵的帮助,活出真理。

中英《天天天言—夏》

 

中文书名 天天天言—夏
英文书名 Day by day with the Bible:Summer
作者 卢蔼敦 (Edgerton C. Long)
译者 尹妙珍
分类 中英 20 20 20 25 夏
Publisher 加拿大:福音证主协会,2004年11月初版
Description 199 pages, 144*210mm
Language 繁体-英文
ISBN 1-894-34440-5

内容简介:

《天天天言》共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册。是卢蔼敦牧师以浅白的英文写成的灵修日志。 他把自己过往的讲章重新整理,编成一套四册的灵修小品,让每位虔读圣言的信徒天天更认识主,天 天更渴慕主,并依靠圣灵的帮助,活出真理。

中英《天天天言-春》

 

书名 天天天言-春
英文名 Day by day with the Bible:Spring
作者 卢蔼敦 (Edgerton C. Long)
译者 尹妙珍
分类 中英 20 20 20 25 春
Publisher 加拿大:福音证主协会,2005年11月初版
Description 199 pages, 144*210mm
Language 繁体-英文
ISBN 1-894-34440-5

内容简介:

《天天天言》共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册。是卢蔼敦牧师以浅白的英文写成的灵修日志。 他把自己过往的讲章重新整理,编成一套四册的灵修小品,让每位虔读圣言的信徒天天更认识主,天 天更渴慕主,并依靠圣灵的帮助,活出真理。

中英《天天天粮—夏》

 

书名 天天天粮—夏
英文名 Day by day with the Bible:Summer
作者 卢蔼敦 (Edgerton C. Long)
译者 尹妙珍
分类 中英 20 20 20 12 夏 
Publisher 加拿大福音证主协会,2011年11月
Description 199 pages, 144*210mm
Language 繁体-英文
ISBN 978-1-894344-54-8

内容简介:

《天天天粮》是继《天天天言》后,卢蔼敦牧师的另一著作;他把过去的讲章重新整理,成为渴慕主话语的弟兄姊妹的灵修小品。《天天天粮》于2007年10月,由加拿大福音证主协会出版,一套分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册;该套灵修小品不单阐释新约,还对旧约书卷加以解说,是弟兄姊妹学习和亲近神的上佳工具。

中英《神的搭救》

 

书名 神的搭救
英文名 God’s Deliverance in The Day of Trouble
作者 王峙(Wilson Wang)
分类 中英 19 04 04 10
Publisher 1949年1月
Description 77 pages, 132*190mm
Language 繁体-英文
ISBN

内容简介:

太平洋战事,起于1941年12月8日,止于1945年8月15日,全世界的人士都受这一场战争的影响。本书记录了作者在这一时期的亲身经历。主说“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,我必搭救你,你也要荣耀我”(诗51:15)。这个宝贵的应许乃是作者患难之日为自己或为他人祈祷所常用的,本书的内容就是“患难”、“求告”、与“搭救”。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要“荣耀”主名。

中英《达尔文与此何干?》

 

书名 达尔文与此何干?
英文名 What’s Darwin got to do with it?
作者 纽乐伯,魏约翰
译者 钱锟
漫画 蒙强纳,蒙真妮
分类 中英 04 05 23 25
Publisher 台湾:雅歌出版社,2011年12月
Description 152 pages, 140*210mm
Language 繁体-英文
ISBN 957-8763-97-2

作者简介:

纽乐伯,美国宾州哈特菲圣经学院神学院新约教授,《创世纪与地球起源》一书的作者。作者魏约翰,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卫斯蒙学院生物学讲师,《创世纪的关联》一书的作者。漫画蒙强纳,教授、课程规划专家、作家。

内容简介:

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为何存在?在我们的文化中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。有人说:我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,祂照祂的计划设计我们,并且希望我们经历最丰盛的人生。另外有人说我们只是一个无情的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,而这过程并不关爱我们。到底谁是谁非呢?我们到底该怎样生活?我们彼此相处应该看对方是人还是机器?达尔文的机制真有能力创造细菌、熊或人类吗?智慧设计的证据应该永远被拒于课堂之外吗?请来看看两位设想的人物,各站不同立场,怎样回答以上的问题。你将认识宣教授——达尔文主义的代言人,及询教授——她将提出自然界中智慧设计的证据。在彼此尊重的原则下,他们将坦诚、友善并清楚地解释这场辩论中最重要的观点。

目录. . . . . .

  • 前言
  • 引言:达尔文主义或智慧设计论
  • 细思其意
  • 筹备会
  • 奇妙的动物育种家
  • 细思其意
  • 应用
  • 变色的飞蛾
  • 细思其意
  • 活力双雄
  • 小跳跃,大跃进
  • 腿骨相似的线索
  • 细思其意
  • 大熊猫的拇指是不智的设计吗?
  • 化石失窃案
  • 细思其意
  • 生物大爆发
  • 最佳解释的推论
  • 惯犯的个案
  • 背景资料

见证《馨香的没药》

书名 馨香的没药
作者 盖恩夫人
分类 见证 24 24 04 13
Publisher 浙江基督协会,1996年5月
Description 151 pages,  131*186mm
Language 简体
ISBN

作者简介:

盖恩夫人1648年4月13日生于法国芒特基斯。1664年(15岁)嫁给37岁的丈夫盖恩(Jacques Guyon),生了五个孩子。家人禁止她过虔诚的生活。1676年丈夫去世。后来受到属灵运动的影响,追求内里生命。因此倍受天主教会的逼迫。两次被囚禁在巴西耳的塔内,第一次八个月,第二次四年之久。以后又被放逐到路易河旁的白罗斯,以终余年。

1702年才从巴西耳狱出来,年正54岁。由于在狱时倍受寒暑潮湿之故,以至身体极度软弱,1717年6月9日去世,时年69岁。

盖恩夫人的一生受过许多苦难:幼年母亲的虐待、丈夫的无情、婆婆的责骂、疾病缠累、天花毁容(23岁)、青年守寡、孩子夭折、受人侮辱。后半生,被天主教会冤枉,下在监中。她说:“主指示我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帮助我,都要发怒反对我;但是在极深沉的安静中祂的话对我说,我必得无限量属灵的子孙,是藉着十字架生出来的。”

但她在苦难中操练绝对顺服神,破碎己的生命,拒绝自己,达到无己的属灵境界;她从不怨天尤人,反而说这是神许可的雕刻和修理。她不但不恨仇敌,反而爱他们,常替他们祷告。

内容简介:

引语

几年前有人对我说:“盖恩夫人的属灵经历,可说是空前的丰富,并无一人能比上她。”

因此我就再三再四地要想找得一本她的自传,或是芬乃伦先生替她写的传记,可是结果都成为泡影。我求主说:“主啊!祢若以为我已经预备好了,可以接受盖恩夫人自传的时候,就求祢赐给我一本。”

再过了几年,在一八九八年四月九日那一天,我正在富来牧师的家里,他忽然将盖恩夫人的自传给我看。哦,我的心是何等喜乐!我就顶宝贵地将它打开,看了不到十几页,心里面觉得该将这书节录出来以供忙碌的人阅读,我相信这心愿是出于神的(诗三十七篇四节)。

就在那一天的晚上,未睡之先,我求主说:“主阿!求祢赐恩,当我明天醒起的时候,给我一句话,来表明祢的旨意(以赛亚五十章四节)。”果然,到清早醒时,神就将雅歌二章十六节的话赐给我:“良人属我,我也属祂,祂在百合花牧放群羊。”我就知道祂要我节录这“谷中的百合花”(雅歌二章一节)的自传。这花曾在二百多年前开花放香。

此后我就为着印发这书的事求神。不久就有人介绍奈浦印刷所给我。我即写信给他们,虽然我和他们素无来往,他们却很乐意帮忙替我办理印刷的事务。所以既有神的话,又有圣灵的引导和环境的安排,工作也就成了。赞美主!

盖恩夫人是一个罗马教徒(即今称天主教)。因着她监督的教会的请求,她就在监狱里,写就她的自传。

她的传记是一部很长的痛苦和羞辱的历史。她的夫家,以及教会中的贵人,政治家,平民,大家都联合起来逼迫她,侮辱她。所有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点:因为她爱神,她圣洁,她舍己助人,她有医病和辨别诸灵的恩赐,她教导人舍去祈祷册和神有更亲密的交通,以及她被圣灵所感而写的著作。

然而借着那赐她恩典和能力的神,借着使她作巾帼伟人的神,她作了一个得胜者中的得胜者(罗八章三十七节),杰里迈亚一章十八、十九两节的话可为她作一个简短的写照:“看哪,我今日使你成为坚城,铁柱,铜墙,与全地,和犹大的君王,首领,祭司,并与地上的众民反对。他们要攻击你,却不能胜你,因为我与你同在,要拯救你,这是耶和华说的。”

“她虽然死了却是说话。”

一八九八年六月六日 毛罗

译者言

大概是在一九三二年,读过一次盖恩夫人的自传,那时并不觉得怎样,可是在后来愈过愈想要再读一次,因为在里面觉得,如果要作一个最爱神的人,彻底的行神的旨意,要有完全的奉献,并盼望有一个绝对无己的生命,就非全心倾向十字架不可。神也让我知道,十字架是讨神喜悦唯一的道路;所以我的心,一直爱慕她的生命──一个曾经经过十字架的生命。

后来有一位弟兄对我说:“除了圣经之外,我再也没有看见第二本比盖恩夫人的自传更属灵的书。”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,后来一直想要买这书,可是它已经成了稀罕的古董,是最不容易购置的(从前那本已经失去)。为着要得这本书,曾跑过了不少的旧书铺子,也托过不少的人代购,结果只能找到褐番先生替她写的传记,而找不到她自己写的自传。现在看见人的办法完了。就将这事交托神,问神要。经过了不少的祷告和多日的儆醒,好容易在去年三四月间,在一位西国弟兄家里,看到一本馨香的没药(这是盖恩夫人自传节译本)。看了之后,心里十分喜乐,就有意将它完全译成汉文。一面托一位弟兄用打字机打成数份,一面按该书出版的地址,写信去买了十本。后来就开始翻译,直到现在蒙主的恩典,已经译成汉文问世了。

此书的内容,比原本简略一些,但其中的精华,仍然存在。神藉这书,曾祝福了不少爱祂的人,兴起了多人倾向十架。盖恩夫人的经历,是少有人能经历的,也少有人肯经历。她的一生,是一部痛苦逼迫的史记。她所忍受的一切,都是因为爱神的缘故。不止仇敌害她,朋友藐视她,甚至属灵的人,爱神的人,也因为不懂他的缘故(曲高和寡),离弃她。有时候连她自己也和神站在一边,反对自己,定自己为有罪。其实她的爱神,是自古罕有的,她的施舍,是人所难能的,她的圣洁是“宁可拣选地狱,而不愿犯罪的。”(她并不是因怕罪的刑罚而恨罪,乃是恨罪本身,这真是表明她有神的那种圣洁)。她的良心洁净到一个地步,就是自己所行合法的事,人看为美好的事,帮助人救济人的事,若是也于自己,或出于天然的,她都定罪。她的思想,言语,行为。若是出于自己,就拒绝。若出于神,就说是神作的,归荣耀于神。她学习到除神之外,没有拣选。除神之外,无所爱慕。她向己有绝对的死,向神有完全的活。在她里面已经没有惧怕。在她里面也没有自爱。她虽然出身于贵族,但世界没有一件事太卑微,是她所不肯行的。可是她对于不合真理的却一点都不肯调和,也不能妥协。

她已经被神带到绝对无己的地步,己的生命,已被神对付到一个粉碎的地步。拆毁到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了。现在在她里面,完全是出于神的了。所以她一点也无疑地说:“现在活着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。”她的意志与神的旨意,有完全的联合,好像主耶稣当初在世时一样。一行出来,就是神的旨意,因为她已经把“自己”失去在神的里面,好像一滴水失去在大海里一般。

她被人迫害,侮辱,藐视,冤枉,辱骂,监禁,种种的苦害,都是逆来顺受。并不怨天尤人,反而说这是神许可的,是神用的杖,不但不恨仇敌,反而满心的爱他们,替他们祷告。

她被神剥夺,不止属世的东西都失去,甚至属灵美好的恩赐也都失去了,并且她曾经历了主在十字架上被神弃绝的经历。虽然极其痛苦,可是结果得着了一个最宝贝的东西──就是神自己,充满了神的自己,她能说,从前多年的苦楚,若比起现在在神里面一刻的快乐,好像鸿毛之比泰山了。

她的心极其单纯,像小孩子一样。只有一个爱神的心,此心极其坚强,正是“海枯石烂,此心不渝。”要她下地狱恐怕还容易,而不能叫她不爱神。她和神的交通,是连续不断的,就是梦中继续着为着神的缘故,甘心忍受最苦的十字架。只要是神所许可的,任何的十字架,她都能受,不仅不退避,反而能欢迎。

她一生的经历,几乎都是十字架,各样的十字架都经历过。因为她爱神,所以也渴慕神所给的十字架(不受十字架而想爱神是不可能的)。神也照她的心愿,用又苦又重的十字架来炼净她。

她是经过神雕刻最深的人,也是被神修理得最洁净的人。她真是神恩典的神迹,神奇爱的标本。难怪有人说她生命的经历,或许要超过使徒的经历。在她的身上,或许已经应验了约翰福音十四章十二节的话了,“要作比这更大的事。”哦,何等的奇妙!只要人肯将自己一点不留地献上,绝对顺服神的旨意,就要在他或她身上,活出基督来,但愿一切的荣耀归给神!阿们。

祷告

哦,亲爱的父,我将这本小书奉献在祢的面前。求祢吹气在这书上,叫每一个读者得到祢的祝福。求祢在我们的里面,创造出一个爱祢的心,肯倾向卑微羞辱的十字架。哦,阿爸父,唯有十字架的道路,是祢所拣选最好的道路,也是进入荣耀唯一的道路。父啊,不让我们因苦难而灰心。兴起人来,兴起不顾一切而爱祢的人来。给我们能力,叫我们肯舍弃从前所不肯舍弃的东西,能放下从前所不能放下的东西。父啊,让我们有绝对的顺服,完全的奉献,失去我们的“自己”在祢的里面。真愿意祢在我们里面作王,完全掌权,再也不让我们和祢相争,和祢讲理。哦,父神,求祢使我们能忍受无理的批评,不恭的待遇,同时又能爱那些不可爱的人。父啊,我们承认凭着自己,这些一点都做不到,求祢赐恩典给我们,好叫祢能因着我们得荣耀。奉祢儿子我主耶稣的名。阿们。

一九三八年七月二日俞成华写于上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