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经

取经

2023-06-04

亲爱的弟兄姊妹,主日平安!
今天是六月四日,自然使我们想到三十四年前大国首都发生的那场学生运动。历史上这样的运动并不少见。青年学生理想主义、情绪高涨,往往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。然而,变革来变革去,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情况并
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好转,反而越变越糟。问题出在哪里?

我们有句让人痛苦的话,叫做:“事与愿违”!有事与愿违的事吗?当然有;不然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成语呢?成语词典上的简单解释是:“事实与愿望相反。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。”比如,我们在 A 地点,准备出发往 B 地点去。我们找到一张地图,确定了路线,于是就信心满满地出发了。结果最终却没有到达 B 地点,而是到了C 地点。我们仔细查证,的确是按地图所指示的走了,为什么没有按预期到达目的地呢?显然是地图出了问题。

“经”与“纬”这两个字,原本是指织布机上的纵横不同向上的线。“经”是纵向的;而“纬”是横向的。在一匹布内,经线是贯穿始终的,因此就用“经”这个字来代表把别的思想联系在一起,且能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。把这样的思想信息记录在书上,就被称为:“经典”。

按圣经的记录,我很相信亚洲人是挪亚的儿子闪的后裔。因此,中国人是有敬畏神的优良传统的。这一点从先祖们所创造的文字就可以看出,他们在文字里所表达出来的对上帝敬畏的观念。然而,当人口在东方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(祖先称之:神州)上渐渐多起来时,随着时间的推移,加上人里面原始罪性的驱使,我们的文化就越来
越远离正确的信仰。千年之后终于爆发了从迷茫到背叛的大变革:春秋战国。简言之,那是从天道变人道的变革。伟人老子(老聃)叹曰:“大道废……”那时,诸子百家,齐放争鸣,看似文化灿烂,实际则是失道后的大迷失。

时光又逾千年,到了后来华人引以为傲的大唐。据说那时的人安居乐业,思想开放,称为太平盛世。然而,在表面的繁荣背后,却隐藏着思想迷失的精神危机。因为人们意识到诸子百家,那都是人的思想,缺乏绝对的权
威,即可奉为经典的思想,于是出现了西域取经的一幕。

著名神话小说《西游记》就是以当年唐僧师徒西域取经的历史为背景所编写的。真实的历史虽然已经不太详细,但从《西游记》的基本故事情节可以大概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。故事到了最后,却是一个非常令人失望的结
局。因为唐僧师徒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,终于到达了他们所认为的西域(其实还应当更往西,因为经不在印度而在以色列),据说最后得到了佛经的部分。此后,佛教就在中国大行其道了。其实,佛教与中国的诸子百家一样,不过是一种人文哲学。佛教思想并无可为“经” 的思想权威,但遗憾的是,人们把它拜了,于是就成了人造的“神”和不应为经的经。

大唐之后的中国历史,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,没有最惨只有更惨。时光又蹉跎而逝千余年,几经改朝换代,几经外族统治,就来到了晚清。在此期间,印度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,(其实,佛教除了各种迷信和悲
观避世的消极思想外,几乎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正面有价值的东西。)但从更遥远的西方,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给我们带来新的思想观念,他们就是基督徒宣教士。

其实,相传从公元七十年就有最早的基督徒宣教的使团来到过中国(据说使徒安德烈就来过中国,时值东汉)。但因没有完整的圣经,故没有产生可持续性的信仰传承。到了唐代,从波斯来的宣教团体,得到当时官方的接
纳,称为大秦景教,兴旺一时。但仍然因没有完整版的中文译本的圣经,也因后来官府禁止,也没能继续传承下来。虽然后来基督徒宣教士来华数量越来越多,但由于各方阻挠,始终难以生根。到了晚清,朝廷极其腐败,国力极其虚弱,欧洲先进势力的影响无法抗拒。于是,不少华人志士掀起了向欧美学习的运动。甚至不少人,到欧美去留洋学习。

不久,摆在中国人(特别是知识分子)面前一个对欧洲文化的选择:有神信仰还是无神信仰。非常遗憾,我们的国人坚定地选择了后者,并把来自西方的马列主义奉为了新的信仰经典。其实这些所谓的主义与佛教相似,都是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而已。与此同时,值得感恩的是圣经也完整地翻译了中文,并低调寒微、甚至是被逼迫敌视地在社会底层传播着。

真正的经典应当是来自绝对的真理。人文思想中所能产生的不过是他们的观念;并不可能产生绝对真理。因此,过去两次的西方取经,都取错了。经典错了,就是地图错了,这就是导致事与愿违的根本原因。

圣经不是我们取来的,而是造物主差祂的使者给我们送来的。惟独圣经才有资格被称为“经”,因为是造物主的权威启示,是绝对真理本体的发表。无论国家还是个人,唯有以此而行,才能走上正路,最终蒙恩得福,得到美好的
结果。朋友,你的人生依据的是哪本经呢?(张但理牧师)